總幹事的話 

__

時光荏苒,「新一代」已經走過五十個春秋寒暑。我在「新一代」也渡過了人生中最精彩、最青春的三十年。此時此刻,感慨萬分。我有幸經歷了「新一代」轉型建設、高速發展、創新拓展等多個階段,見證著無數青少年人才茁壯成長,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建立一份份珍貴友誼,令我畢生難忘,終身無悔。

過去的五十年,「新一代」堅持與時並進,回應社會需要,提供各類服務。協會以「視野、創新、博識、承擔」作為培育人才的目標,致力為青少年學生和教師提供最優質服務,工作範疇包括:科學創意、STEAM教育、創新創業、國情教育、教師培訓、準教師培訓、青年領袖培訓等。

「新一代」前身是《學生時代》雜誌社,由一群本地及外地留學回來的學者創辦於1974年。二十世紀70年代是世界各地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學生時代》雜誌社的創立,為當時青年人提供了健康而豐富的精神食糧。時至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香港正式進入回歸的過渡期。為回應時代需求,1986年《學生時代》雜誌社正式易名為「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除繼續出版《香港新一代》雙周刊外,更致力為青少年舉辦多元化活動,為社會培育各類型的優秀人才,並增進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1986至1998年,是「新一代」會務轉型建設階段。從出版刊物的雜誌社轉型為青少年服務機構。透過舉辦各類型的活動,達至以下的目標:(1)激發青年人的潛能,特別是領導才能和創造能力;(2)協助青年人確立自己的角色,以及認同中國人的身份;(3)培育青年人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以及關心社會的高尚情操;(4)培育青年人具有廣闊的視野、創意的思考能力,以及掌握現代資訊科技的能力。

這段時期,協會出版了五十二期《香港新一代》雙周刊/月刊及一系列的叢書。此外,還舉辦了多姿多彩的活動,讓青年人發揮潛能、增長見識、鍛鍊意志、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包括舉辦不同類型的交流考察團、生活體驗營、科學夏令營/冬令營、科普講座;創辦了IQ擂台賽、「穗港澳深珠」IQ擂台埠際賽、「新一代多元智能(MQ)競賽」、「聯校中文辯論比賽」、「穗港澳中文辯論」埠際賽、「全港中學學生報比賽」等;舉辦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首屆香港學生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活動、青年領袖培訓系列活動;大力推廣公民教育;開展「香港青少年創造力調查研究」;與內地機構合辦「中國青少年科學英才獎競賽」;帶領「聯校科展」優勝隊赴內地及台灣參展等。

1998至2014年,是「新一代」會務高速發展階段。協會於銀禧之年(1999年),獲註冊成為公共性質慈善機構,標誌著會務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 2002年協會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領導小組」授權,作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多項全國賽的香港區獨家組織機構,負責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多項全國賽。為全面推廣科學與創意教育,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2006年,本會率先在香港設立首家「科學創意中心」(西貢),為全港中小學生、教師、家長提供多元化的STEAM教育培訓和支援服務。

中心開辦初期,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曾連續3年為中心提供營運經費資助,及後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提供場所及購買服務至今。一方面,通過舉辦未來科學家培育計劃、未來發明家培育計劃、創科及航天人才培育計劃、科普講座、STEAM工作坊等培訓活動,為香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創意人才;另一方面,透過舉辦各類型STEAM比賽,包括:每年主辦三 項全港規模最大的STEAM競賽–「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英才盃–STEAM教育挑戰賽」。每年獨家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三項全國規模最大的科創大賽,包括「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等;每年獨家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兩項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科學賽事,包括「再生元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美國)、「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此外,本會還獨家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 」、「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及「丹麥國家科學比賽」等賽事。讓香港學生立足香港、面向祖國、放眼世界,在不同平台上鍛鍊成長,為香港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包括近20位星之子/星之女,例如「陳易希星」(編號:20780)、「陳嘉鍵星」(編號:23165)、「李安琪星」(編號:110073)等,為香港爭光!

2015至2024年,是「新一代」會務創新拓展階段,尤其在「創新創業」及「航天科技」這兩方面。值得一提的是, 2015年協會獲共青團中央授權,作為「『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香港區獨家組織機構,每年負責舉辦全港規模大、最具代表性的「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作為全國賽的香港區選拔賽,獨家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挑戰杯」全國賽。2016年,協會於香港科學園設立「創新及創業中心」,為香港青年及大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創新創業服務,推動香港雙創人才培育工作。

2018年協會獲國家教育部授權,作為另一項全國規模最大的國際賽事–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的香港區獨家組織機構,負責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全國賽。喜見「新一代」獲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肯定,使協會會務不斷創新拓展。至今,協會已連續八年獲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贊助,舉辦了四期「青年創新創業實戰計劃」,每年舉辦全港規模最大的「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獨家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每年舉辦的「挑戰杯」/「創青春」全國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京港青創杯」創業大賽,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此外,本會已連續兩期獲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贊助,與明曦公益基金會及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攜手,推出「新一代創新創業資助計劃」和「新一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資助計劃」,成功資助了26個香港初創企業(資助額由40萬港元至60萬港元不等),並為青年創客提供各類創業支援及配套活動,包括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工作坊、優秀項目展、師友同行計劃、初創種籽培育計劃等,也為獲資助項目提供法律、會計、稅務等支援服務。為香港培育了一大批創新創業人才,助力香港建設「國際科創中心」。

「航天科技」方面,協會多次帶領香港學生考察國家航天基地,包括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等,加深學生對航天科技的認識及興趣。2022年,協會獲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委託,作為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的香港區獨家組織機構,與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聯合主辦「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並負責從中選拔優秀項目組成「香港代表隊」參與全國總決賽。「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的參賽項目數,超過全國賽組委會預期的二十倍,為本會拓展航天科技教育揭開序幕。「香港代表隊」在首屆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更創下佳績,名列前茅,為港爭光。2023年,協會推出「香港航天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內容除了主辦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組織「香港代表隊」參加全國賽外,還包括舉辦香港教師航天科技培訓、香港青少年航天科技考察團等,目的是為香港培育航天創新人才,服務國家航天事業,為建設航天強國作貢獻。2024年舉辦的「第三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頒獎典禮,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鄭雁雄先生親臨主禮,出席的主要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盧新寧副主任、教育科技部王偉明部長,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蔡若蓮局長、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張曼莉副局長、培僑中學校監曾鈺成先生、中國銀行(香港)副總裁兼風險總監徐海峰先生等,還有大賽評判、參賽學校校長、老師、家長、學生和各界來賓超過400人出席,場面熱鬧,令人鼓舞。

在「教師及準教師培訓」方面,協會於2005年首次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舉辦為期三年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國情)教師培訓計劃」,標誌著協會服務教師同工的新開始。及後,協會持續為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的教師、校長以至準教師提供全方位的培訓、考察及分享活動。為配合通識教育科的設立,更好地服務通識科老師,協會於2009年成立「香港通識教育協會」,並於2022年易名為「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為進一步提升準教師及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專業質素,協會於2021年成立「香港準教師協會」,為準教師及青年教師提供針對性的師資培訓及支援服務,包括舉辦「香港傑出準教師選舉」、「校長心目中理想的新教師」分享會,以及多次在華南師範大學及華中師範大學舉辦「香港準教師專業培訓課程」,為香港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準教師,令教師隊伍薪火相傳,造福社會。

在「國情教育」方面,協會始終堅定信念,不忘初心,迎難而上,走在最前線。1986年至今,協會舉辦了超過300項「國情教育」相關的交流考察及培訓活動,足跡遍及神州大地,並建立了一系列品牌活動,包括「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清華大學香港學生國情培訓計劃」、「南京大學香港學生領袖培訓計劃」、「香港學生江蘇考察交流計劃」等。透過交流、考察、參觀、拜訪、講座、研討會和分享會等多元化活動,讓香港青年人擴闊視野、廣結良朋,學會獨立思考,提升領袖才能,增進對國家的認識和感情,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建立青年使命,與國家同進同行。

在「青年領袖培訓」方面,協會舉辦了「 領袖導航計劃」、「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交流計劃」、「新一代公民大使培育及推廣計劃」、「香港大學生內地(湖南)支援教學計劃」等,培養青年人的公民意識與領袖特質。此外,協會還舉辦了一系列政治人才培訓及研習活動,包括「中山大學政治人才培訓課程」、「模擬立法會選舉」、「模擬立法會辯論」、「演說技巧訓練班」、「時事評論員訓練班」、「投考公務員AO/EO訓練班」、「愛國者治港青年領袖培訓課程」、「全港高中生及大專生即席演講大賽」等,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人才和管治人才,為落實愛國者治港、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至遠略盡綿力。

時至今日,本會已擁有八個屬會,包括:香港新一代之友、香港大專學壇、香港新動力、香港科學英才會、香港新一代清華課程校友會、香港準教師協會、香港STEAM教育學會(由2004年成立的「香港科學創意學會」及2016年成立的「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於2022年合拼而成)、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由2009年成立的「香港通識教育協會」易名改組而成)等,分別為不同對象的會員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各個屬會的成立和發展,不僅標誌著各屬會薪火相傳、後繼有人,也是「新一代」會務蓬勃發展、人才輩出的象徵!更是推動本會向前邁進的主要動力和寶貴資源。各個屬會堅守崗位,以「團結、合作、奉獻、感恩」的新一代精神,凝聚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校長、學生和青年領袖,使「新一代」大家庭不斷發展壯大!

五十年來,參與本會活動的青年學生及教師不斷增加,令我們倍感欣慰。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仍然能夠克服困難,生生不息、茁壯成長,實有賴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亦有賴一大批盡心竭力的同工、會董、顧問、屬會管委會、屬會幹事和義工的無私奉獻。在此謹向他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此外,我還要感謝一直支持本會工作的政府部門、學校、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感謝眾多為本會會務發展提供贊助和支持的機構和人士,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創新科
技署、香港科技園、數碼港、優質教育基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利銘澤黃瑤壁慈善基金、資優教育基金、中銀香港、明曦公益基金會、香港北京社團總會、創意香港、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慈善信託基金、勵進教育中心、英特爾(Intel)有限公司、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蔣震基金、蔣麗芸基金、周凱旋基金會、田家炳基金會、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匯豐銀行慈善信託基金、青年發展委員會、公民教育委員會、香港全人教育聯盟、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Nexify Limited 等。展望未來,我們定將再接再厲,堅定信念,與時並進,繼續引領香港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落實習近平主席對香港學生的寄語–「厚植家國情懷、錘鍊過硬本領」,為香港青年學生及教師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及香港繁榮穩定作出新貢獻!

蘇祉祺博士, BBS, MH, JP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 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