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創立與發展
五十年來,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歷經創始、轉型建設、高速發展、創新拓展四個階段,一直與時俱進,為社會提供各類服務,為香港培育優秀人才。
1974—1986年是「新一代」的創始階段。 協會的前身–《學生時代》雜誌社創立於1974年,這階段以出版刊物為主要工作,為青年學生提供精神食糧,讓他們吸收更多課外新知識,擴闊視野。
1986—1998年是「新一代」轉型建設的階段。 雜誌社於1986年易名為「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以回應社會變化和時代需求。 這一階段以舉辦多元化活動為主要工作,讓青年人得以全面發展。 主要工作包括:科學普及、創意教育、公民教育、領袖培訓、聯校活動、調查研究等,科學普及活動包括科學訓練營、IQ擂台賽、科普講座、全港、埠際及全國科學賽事等。 同時,協會致力舉辦各類型的交流考察活動,讓青年人得以多角度認識祖國、增廣見聞。 此外,協會繼續出版《香港新一代》雙週刊、月刊及一系列的叢書,讓青年人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並培養關懷社會的高尚情操。
1998—2014年是「新一代」會務高速發展的階段。 協會於1999年的銀禧之年獲註冊成為公共性質慈善機構,並提出「視野、創新、博識、承擔」的培育人才目標,標誌協會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2006年,協會首次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舉辦為期三年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國情)教師培訓計劃」,標誌著協會服務教師同工的新開始。 隨後,協會更加大對教師和準教師的培訓和支援力度。 提供各類培訓、考察及分享活動予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的教師、校長以至準教師,提升教師及準教師的專業質素,是這階段的一大工作重點。 2006年,協會設立「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為香港教育界全面提供的STEAM教育服務。 一方面通過舉辦科普講座、STEAM工作坊以及各類培育計劃等,為香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創意人才。 另一方面,透過舉辦各類大型且權威的年輕比賽,包括全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英才盃-STEAM教育挑戰賽」,並擔任多個全國及國際知名科學賽事的香港區獨家承辦機構,例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美國)等,帶領香港學生立足香港、面向祖國、放眼世界, 為香港發掘了一大批「星之子」、「星之女」等,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創科人才,為港爭光!
2015—2024年是「新一代」創新拓展的階段。 協會除了繼續努力不懈地在教師及準教師培訓、STEAM教育、青年領袖培訓等領域貢獻社會外,此階段更開拓了「創新創業」及「航天科技」這些具時代遠見的前沿支援服務。 在推動創新創業方面,協會於2016年設立「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創新及創業中心」,為香港青年提供全面的創新創業服務。 協會分別於2015年及2018年獲團中央及國家教育部授權,成為「『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及「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此兩項全國最大型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香港區獨家承辦機構,每年負責舉辦全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並組織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參加全國賽及「 京港青創杯」創業大賽、「創青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為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展示和實現創意的平台。 2017-2023年期間協會啟動了兩期「新一代創新創業資助計劃」,包括一系列創新創業培訓講座、工作坊、大灣區基地考察,同時亦提供法律、會計、稅務等全方位的支援服務。 獲資助青年至今發展均相當理想,其中有些已榮登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有些項目已完成逾千萬A輪融資,衝出亞洲,以證協會服務到位、人才輩出。
在航天科技教育方面,2022年,協會獲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院秘書處委託,舉辦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太創新大賽」,負責選拔及帶領優秀項目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參與全國總決賽,為協會奠定香港航天科技教育先驅的地位。 2023年,協會推出「香港航天創新人才培育計劃」,為香港學生提供航天科技方面的培訓,包括邀請航天專家進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國家航天設施等,讓香港學生得以更深入了解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和成就,為香港培育更多航天創新人才,服務國家航天事業。
發展歷程
1974
-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源於《學生時代》雜誌社,創立於1974年。 70年代是世界各地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 一群從外國學成回港的學者,為讓香港年青一代吸收更多課外新知識、對社會有所承擔,決定成立《學生時代》雜誌社。 他們當年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多,但都自掏腰包,參與出版工作,並努力促進學生的學術交流和友誼,啟發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正是創辦人當時的初心。
- 《學生時代》創刊後,以月刊形式共出版了143 期。 雜誌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包括〈焦點. 專題〉、〈校園報導〉、〈科學之窗〉、〈功課輔導〉、〈活的英語〉、〈劇本創作〉,以及〈文學創作〉如作家阿濃、小思、張思雲等執筆的散文集,還有學生的散文創作等,成為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學生刊物。

- 為滿足讀者的需要,雜誌社不時舉辦各類比賽、觀摩和交流活動,如:「 IQ 問題比賽」、「通訊員」派對、「內地考察營」等,鍛鍊學生的腦筋之餘,讓學生親身了解祖國,增廣見聞。
- 隨著讀者不斷增加,雜誌社還成立「學生時代之友」,加強同學間的聯繫及校際間的交流。
1986
- 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學生時代》於1986年易名為「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
- 繼承《學生時代》的傳統,出版《香港新一代》雙週刊。 週刊注重與青少年讀者進行對話,主要反映當時流行的新事物,務求向讀者提供一份以公民教育為主調的精神食糧,成為文化知識與新聞資訊相結合的青少年雜誌。 內容包括社會時事、校園趣知、特稿、音樂、美術、科學、運動、電影等各方面。

- 易名後,開始舉辦多元化的青年學生活動,包括科技普及、創意教育、領袖訓練、國情教育、調查研究、通識教育、交流考察、聯校活動等。
1988
- 《香港新一代》雙週刊改為月刊,共出版了52期。

1990
- 首次舉辦「香港新一代 IQ 擂台賽」,於第2屆開始增辦埠際賽,逐年擴展合作地區至「穗港澳深珠」埠際賽,賽事共舉辦了8屆。

1991
- 與香港學生新聞學會合辦首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隨後,先後加入新界社團聯會、學友社等團體一起合辦,共舉辦了9屆賽事。
1994
- 首次舉辦「我的祖國─京港學生交流營ABC」。 交流營於2001-2002年曾從北京移至南京舉辦「我的祖國—寧港學生交流營」。 2004年起改為香港、內地、澳門三地學生交流營,易名為「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交流營再次移師至南京舉辦「我的祖國-寧港澳學生交流營」。 除了3屆在南京舉辦(由東南大學承辦)外,其餘都在北京舉辦。 至今已舉辦了27屆「我的祖國」系列交流營,其中北京語言大學承辦了20、東南大學承辦了4屆、北京體育大學承辦了1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中心承辦了1屆、北京林業大學承辦了1屆。
- 1994成立第一個屬會—香港新一代之友。 隨著會務發展,本會先後成立香港大專學壇、香港新動力、香港科學英才會、香港科學創意學會、香港新一代清華課程校友會、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前身為香港通識教育協會)、香港準教師協會、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合共9個屬會,為學生、青年、教師/校長及準教師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動及支援服務。
1997
- 首次舉辦「全港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並於2002年易名為「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至今已舉辦了26屆。
1998
- 首次在香港承辦「第9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這是香港回歸後第一個在香港舉辦的全國賽事,也是香港學生首次參賽。 自 1998年起,本會獲主辦機構授權,成為是項全國賽事的香港區獨家承辦機構。 賽事於 2000年易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首次進行「香港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現況調查」,每兩年1次,共進行3次調查研究。 是項研究與「全國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現況調查」同期進行,每次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同時對外發表研究報告。

1999
- 本會銀禧之年,成功註冊成為公共性質慈善機構,標誌著本會的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
2000
- 首次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與優質教育基金的共同贊助,舉辦為期兩年的「新一代發明創造及環保教育計劃」,分別為40間伙伴學校(20間中學和20間小學)提供科學發明和環保教育服務,這是新一代會務獲社會和教育界認可的重大突破,開啟了協會拓展社會資源的新里程。

2001
- 開始為全港中小學校長和教師舉辦了一連串全港性的「創意教育研討會」,支援教師培訓工作。
- 首次舉辦「清華大學明日領袖國情培訓計劃」,於2023年易名為「清華大學香港學生國情培訓計劃」,至今已舉辦了22屆,逾2600名青年學生領袖從中受益,並成為「清華校友」。

2002
- 「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香港賽馬會冠名贊助,易名為「香港賽馬會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2002年協會獲獨家授權,成為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及 Intel 獨家贊助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香港區獨家承辦機構。 標誌著本會在科學創新教育方面又邁上新台階,進一步擴大了協會在本港學界 STEAM 教育領域的影響力。
- 首次舉辦「香港大專生內地(北京)實習交流計劃」。 2003及2004年分別舉辦了南京及杭州實習交流計劃。 2004年更獲得 Amway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贊助。 2015年再次於南京舉辦實習計劃。
- 首次舉辦「新一代公民大使培育及推廣計劃」(每年一屆)。 是項計劃共舉辦了9年。

2005
- 首次舉辦「香港大學生安利內地支援教學計劃」,每年組織10位香港應屆大學畢業生,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農村學校支援教學工作。 共舉辦了兩屆。

- 首次舉辦「中山大學香港政治人才研習班」,連續舉辦了5屆。
- 首次舉辦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國情)教師培訓計劃」,共舉辦了6期。

2006
- 向原教統局租用西貢郊野學習館,改建成立「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簡稱「科創中心」),成為香港首間專責推廣科技創新教育的中心。
- 科創中心負責主辦及承辦本港、全國及國際科學賽事,舉辦以教師、學生、家長為對象的工作坊、講座及科學創意親子活動,以及各類科學創意培育計劃和到校支援工作,為全港中小學、幼稚園的師生、家長提供全面而多元化的科學創意活動。
- 2006年,科創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連續3年的贊助,舉辦一系列中小學生及教師的科學創意培訓活動及比賽。

2008
- 與國民教育服務中心連續 3 年合作舉辦「通識教育大課堂─珠三角考察體驗團」和「少數民族文化考察計劃」。

2009
- 首次獲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舉辦為期 5 年的「香港教師國情培訓及考察計劃」,透過國情研討會、清華大學國情研習課程、國情考察計劃、教育專題研討會,建立國情教育網及出版國情教案結集等活動,幫助教育同工了解國家最新發展,為全港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及支援服務。
- 2009 年,協會 35 周年慶典之際,本會成立了「香港新一代清華課程校友會」,作為清華校友總會的其中一個分會。 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校友總會副會長胡東成教授親臨香港出席成立典禮。
- 科創中心開始受香港教育局委託及贊助,每年舉辦「新一代創新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包括舉辦每年一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2011
- 本會屬會—香港通識教育協會首次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 300 多萬港元,舉辦為期 3 年的「香港通識教育支援及推廣計劃」。 本會透過教案分享、公開講座及到校講座、教師考察計劃以及建立通識教育網,出版《通識教師傑出教案結集》等,推廣通識教育、支援通識科教師。
- 首次舉辦「香港通識教育教案分享」活動,至今共舉辨了 3 屆。

2012
- 本會第 8 個屬會——香港準教師協會成立,旨在為準教師及青年教師提供具針對性的師資培訓及支援,並構建準教師與資深教師的交流平台。
- 科創中心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舉辦「科創人才培育計劃」。

2013
- 首次舉辦「華南師範大學香港準教師專業培訓課程」。

2014
- 首次舉辦「香港準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計劃」。
- 首次舉辦「香港傑出準教師選舉」,至今已舉辦了 11 屆。
-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創立四十周年,為香港培養了一大批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並將繼續以「視野、創新、博識、承擔」作為培育人才的目標,不忘初心,迎難而上,服務香港,貢獻國家。

2015
- 由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合辦,創新科技署、ASM 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贊助舉辦首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作為「挑戰杯」全國賽的香港區選拔賽,吸引本港 11 間大專院校參賽。

- 舉辦首屆「英才盃—科學挑戰賽」,以「創意啟航」為主題,吸引本港 50 間中學參加。

- 協會獲團中央獨家授權承辦及組織香港區代表隊,首次參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廣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首奪優勝盃。

2016
- 設立「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創新及創業中心」(香港科學園),為香港青年提供各種創新創業服務,每年舉辦全港規模最大的「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並負責組織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參加全國賽及區域賽事、營運「青年創新創業基金」,資助青年創業項目及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創業工作坊、初創種籽培育計劃等支援服務。

2017
- 啟動首期「新一代創新創業資助計劃」。 本會為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以配對基金形式批出資助的首間機構。 及後再出第二期「新一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 兩期計劃均與明曦公益基金會、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攜手合作,共資助 26 個香港初創項目,資助額由40萬港元至60萬港元不等。

2018
- 協會獲國家教育部獨家授權承辦及組織香港區代表隊,首次參與第三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前稱:互聯網+) (廈門大學)

2021
-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及「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合併及重組,命名為「香港 STEAM 教育學會」。

2022
- 本會獲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組謴長秘書處——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委託,共同主辦「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吸引本港 55 間中小學。 協會首次組織「香港代表隊」帶領 11 個優秀項目的中小學生參加首屆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


-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轉型並更名為「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繼續保留「公共性質慈善機構」的資格。 常務理事會由校長/副校長組成,下設多個學科委員會,包括:公民及社會科、中文科、科學與科技科、國民教育委員會等。

2023
- 獲創新科技署資助推行「香港航天創新人才培育計劃 2023-2025」。 計劃包括 4 個項目: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香港青少年航天科技考察團及香港教師航天科技培訓課程。

2024
- 舉辦「習近平主席回信香港學生一周年分享暨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頒獎典禮」,邀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先生擔任主禮並致辭,時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女士、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博士、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 中銀香港副總裁徐海峰先生、培僑書院校監曾鈺成先生等主要嘉賓,以及大賽評判、參賽學校校長/老師/家長及各界來賓逾 600 人出席,場面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