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歷史遺蹟 感悟中華血脈

第二十三屆「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在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的支持下,由本會與屬會香港新一代之友、北京語言大學及澳門中華學生聯會於今年7月19─26日共同舉辦,帶領220位青年(香港100人、北京70人、澳門50人)親身踏足中國北京市及內蒙古。在營中,我們登上了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美譽的慕田峪長城,在這聞名於世的古蹟上欣賞祖國秀麗山河,親身體驗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三地青年於長城下放歌,以「紅旗飄飄」、「大中國」、「一個神奇的地方」,表達我們對國家的期盼,祝願祖國繼續興盛。

「蘆溝橋事變」是所有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一段苦難,此段歷史時刻鞭策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因此誕生,三地營員肅立在紀念館的大理石浮雕前,為先烈默哀並獻上花圈,心懷崇敬地回顧了祖國積弱時期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其後一同登上盧溝橋,透過親眼目睹石獅彈痕及紀念館內陳列的珍貴歷史資料,希望營員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此段民族的復興史,期望國難永不再來。

了解國情 加深對祖國的歸屬感

為加深對祖國的歸屬感,我們邀請了著名國際政治學者龐英中及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兼青年研究會會長廖理純,為營員講述中國與世界秩序的未來和生命的選擇。三地的營員從而深深體會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的,密不可分的,而且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力,青年們應該審時度勢為貢獻國家而作好準備。國家博物館是記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跡的地方,參觀「復興之路」展區,讓我們了解到祖國近百年發展的滄桑,為祖國曾經的遭遇而悲嘆,亦為中國人民的奮鬥而激動,深刻地感受到「不忘初心,抵礪奮進」的精神。

此外,位置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博物館不僅帶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精髓,也展示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匯。通過參觀及共同探究其歷史的變遷,營員都感受到濃濃的蒙元文化。遊覽錫林浩特柳蘭溝,一路行走,遠眺一個個風力發電車,沿途風光,盡收眼底。除了欣賞途中景色,也了解到風力發電的原理和設置,明白到倡導綠色能源的重要性。遊覽九曲灣站在觀景台,平靜的水面倒映著藍天,河流彎彎曲曲伸向遠方,草原、白雲、藍天令人流連忘返,被這片內蒙古大草原的蔚藍綢帶吸引了。當中,蒙古馬是蒙古族人民最親密的朋友,融入了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是蒙古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徵。欣賞蒙古室內實景劇《蒙古馬》,領略蒙古人與蒙古馬世代相傳的深厚情感及馬都文化。

而張北縣則面臨沙漠化,因此,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兼青年研究會會長廖理純帶領著京港澳營員們一同前往張北饅頭營鄉的鹽鹼荒漠綠色基地進行義務種植的活動,為祖國和環境出一分力,縱然大部分營員未具有植樹經驗,但每一個營員都專心聆聽講解示範,最後每位營員都能成功地為祖國埋下樹苗。

歷難忘時刻 凝聚三地青年力量

八日七夜的交流營中,我們還組織了主題表演活動、三地營員分享會小組分享會,認真地探討和比較三地經濟、文化、教育和娛樂等方面。這豐富了我們對國家的認知,我們更學會包容,從而互相學習共同成長。最後一晚的惜別晚會中,三地營員共同參與表演,於歡樂笑語中帶著無限的不捨與思念;除了歡笑,還有無盡的不捨,當唱著有關友誼的歌曲時,我們便紅了眼框。「京港澳」讓我們認識、相知、並成為一生的摯友;讓我們一同踏足祖國,了解我們的國家;讓我們學習尊重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學懂待人接物的技巧,這是畢生難忙及受用。「同心同根同命運,相親相愛一家人」,三地小青年們手牽手、心連心,一起為國家繼續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希望在下一次重逢之前,我們能好好裝備自己,學有所成,攜手供應中國夢京港澳我們不說再見。

收支報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