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委託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主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15-16」的總評及頒獎典禮分別於4月2及3日假香港科學園圓滿舉行,大賽本年度已踏入第十八屆,共吸引全港近350所中小學校及幼稚園參與,並收到近4000件作品,「科學幻想畫」、「研究及發明」、「學會科技實踐活動」、「優秀科技教師」、「教師教具發明」及「優秀科技學校」6個項目共收到作品近4000件。評審當日,科學幻想畫參賽者和優秀科技學校參賽代表需要面見評判,而其他項目的參賽師生則需獨立設展,接受評審團的輪流評核,以爭奪各個獎項。
近年,推動STEM教育—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是全球的教育趨勢,而推動科學創意普及一直是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的重點工作之一,所以我們希望透過舉辦大賽,讓教師和學生展示其STEM教育作品及成果,並藉此加強本地STEM教育的模式及核心工作,培養學生在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各學習領域和跨學習領域的綜合能力,並提高相應的實踐能力。
萬眾期待的頒獎典禮於總評翌日隆重舉行,當日頒發了接近200個獎項,以表揚於今屆賽事中表現出色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師生。來自英皇書院的胡志聰、魏可均、馮瀚偉憑「留得鐵鏽在,不怕沒氫燒」(An investigation on Auto-catalytic HCO3– promoted Dye-sensitized Metal Ion-doped Iron(III) Oxide Induced Photocatalytic Watersplitting for Hydrogen Production)獲得評判青睞,囊括能源及環境科學項目高中組別一等獎、「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附屬地區賽特別獎」及高中組「最優秀項目大獎」,而魏可均更憑此榮獲「少年科學家」稱號,成為本港最優秀的青少年科學家!魏可均除了對科學充滿熱誠之外,其研究項目還相當創新。他與組員研發出比傳統三氧化二鐵光催化水分解更具成本效益的制氫技術,大大提高氫氣在產電方面的潛力,對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此外,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林子健憑「蔬果蛋白酶 消化能力大比拼」再度蟬聯小學組「最優秀項目大獎」。他以新穎及簡單的實驗方法測試出不同蔬果蛋白酶的消化能力,媲美專業分析儀器的現有技術。而剛於去年獲「全國科技創新十佳學校」的榮譽的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共奪得十九個獎項,成全場大贏家!
現時,大賽已經成為本地學生與世界各地的STEM教育及競賽接軌的一個重要平台。接下來,各得獎師生將會代表香港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及「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多個全國及國際科學競賽,將優秀的科研作品帶到世界各地,與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人才交流學習,為香港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