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盃」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始於1989年,逢奇數年輪流由不同省市的高校承辦,從起初300多人的小擂台,發展至現今200多萬大學生的競技場。本屆「挑戰盃」全國賽共吸引逾60萬件科技創新項目報名、2000多所高校參加,經歷初賽及複賽,汰弱留強,最終能晉級決賽的參賽項目共1230件,參與現場問辯的作品755件。
是次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由8間院校組成,共27項作品,分別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所有參賽項目全面報捷,一共獲得2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及20個三等獎的驕人成績!
在本屆「挑戰盃」全國賽勇奪一等獎的香港參賽項目,分別為「新一代組織學的發明及其人腦三維調查的應用」(黎曦明,香港大學)及「一種具有良好水溶性,酶敏感性,腫瘤靶向性的智能型抗乳腺癌藥物—適配子-紫杉醇偶合物」(魯軍,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區代表隊參賽者均表示眼界大開,讚嘆全國賽入圍作品質素極高,而且各省市參賽者均準備充足,與他們交流後獲益良多。對來屆「挑戰盃」,他們均表示會大力支持,值得推介。一等獎得主黎曦明及魯軍表示,在比賽中保持平常心及謙虛好學的心態很重要。
香港大學參賽者黎曦明展位及參觀者
香港浸會大學參賽者魯軍分享
香港代表隊得獎作品代表合照
香港代表隊得獎作品名單
| 院校 | 獎項 | 作品名稱 | 成員 |
| 香港大學 | 一等獎 | 新一代組織學的發明及其人腦三維調查的應用 | 黎曦明 |
| 二等獎 | 微流體芯片模擬卵巢癌發生發展 | 李珊珊 | |
| 三等獎 | 利用數學模型監測抗藥性流感病毒的適應性 | 梁詩敏 | |
| 三等獎 | 具有納米醫學應用潛力的波長回應光驅動納米馬達 | 王吉壯、鄭靖、熊泽 | |
| 三等獎 | 具有三維結構的光驅動型合成微型馬達 | 代保湖 | |
| 香港中文大學 | 二等獎 | 自由曲面金屬板材漸進彎曲成形技術的研究及其加工機床的研發 | 黨曉兵 |
| 三等獎 | VibroSAC智能坐墊利用間歇性震動降低臀部壓瘡發病風險 | 劉詩越、姚怡飛、江栢言 | |
| 三等獎 | 微創「磁錨定」無線內視鏡的開發及低成本軟體磁錨定驅動技術 | 鄭翀旻 | |
| 三等獎 | 動力型膝下假肢 | 高飛、劉炎南 | |
| 三等獎 | 真空納米壓印系統的開發及低成本平行納米製造之應用 | 陳鍵偉 | |
| 三等獎 | 人臉識別的連續血壓監控 | 王超群、盧博文 | |
| 香港科技大學 | 三等獎 | 改善生物催化劑的表面性質從而實現高速厭氧生物技術:污水處理及資源回收 | 徐道鴻、陳霖 |
| 三等獎 | UMix – 易攜式音樂製作智能程式 | 區竣銘、黎子健 | |
| 三等獎 | 大數據驅動的糖網病診斷電子醫生 | 盧樹豪、周宇乾 | |
| 香港浸會大學 | 一等獎 | 一種具有良好水溶性,酶敏感性,腫瘤靶向性的智慧型抗乳腺癌藥物—適配子-紫杉醇偶合物 | 魯軍、李芳菲 |
| 三等獎 | 開發一個通過接近骨吸收表面從而將治療性小RNA靶向遞送到破骨細胞內的靶向遞送系統 | 黨蕾、劉進 | |
| 香港理工大學 | 二等獎 | 耗材顏料添加法全彩熔絲成型 3D 列印技術演算法及上色裝置 | 徐卓朗 |
| 三等獎 | 冷熱交電 | 盧煒桐、鄧博謙、王沛然、劉苑瑩 | |
| 三等獎 | Vortex—模型顏料智慧調色器的開發及量產優化 | 胡錦華 | |
| 香港城市大學 | 二等獎 | 高性能安全可穿戴柔性鋅離子電池 | 李洪飛 |
| 三等獎 | 創新隧道風能發電機 | 林華盛、梁超儀 | |
| 三等獎 | FastLSH高維大數據相似度搜尋引擎 | 黃諾靖、徐銚海 | |
| 香港公開大學 | 三等獎 | 矽藻納米技術水處理系統 | 李婷婷、袁立銘 |
| 三等獎 | 微藻色素太陽能電池 | 梁穎儀、鄺妙儀、朱子昕、范曉菁 | |
| 三等獎 | 關節健—無線傳感器與手機應用程式配合的自助測量關節系統 | 顏志遠、馮錦江 | |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 | 二等獎 | 護駕 – 利用消費級可裝戴腦波監測儀實現實時監控駕駛者專注度系統 | 曹子鍵、梁皓程、呂智豪、冼嘉俊 |
| 三等獎 | 利用源對源編譯器實現 swift 語言開發安卓軟件 | 何百祥、何英瑋、潘健朗 |